道教中的关帝信仰
(本文转载自《关公》微信公众平台,特别鸣谢)
在中国老百姓信仰的神仙中有许多是古代的圣贤、先哲和重臣名将。其中关帝——关羽就是在群众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仙之一。
(摄影:孔峰)
历史上的关羽,只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,但他的影响,远远超出了作为武将在历史上的作用,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,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。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三大精神支柱的儒释道,无不对关羽推崇备至。儒家称关羽为“文衡帝君”,尊为“武圣”,与孔子相提并论。佛教尊关羽为伽蓝护法,在很多寺庙里都有伽蓝殿,专门祭祀关羽。
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,几乎所有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,在道教中均能得到应有的反映。关帝理所当然地成为道教中的一位尊神,正如道经所云:“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孝、和顺、仁信为本。”“忠义者义成神”。道教尊关羽为“关圣帝君”,并有《关帝觉世真经》。而供奉关帝的关帝庙、关王庙、关圣帝庙、老爷庙等遍及全国各地,甚至在藏传佛教盛行的西藏日喀则也建有关帝庙。据《京师乾隆地图》所录,当时北京城内专祀关帝和以祀关帝为主的庙宇加起来竟有116座,真可谓是寺观之最了,由此可见关帝信仰之普遍。道教的民族性、传统性、伦理性也在对关帝的信仰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。
对关公的信仰,始于宋代以后,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。这种演变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。
关羽被人们推崇的核心在于“忠”、“义”二字。“忠”,就是要“臣事君以忠”,“义”则是处理兄弟、朋友及同阶层的人所应奉守的封建道德标准。这种观念在汉民族群众中影响极为广泛,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里,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。早在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成书前,有关关羽“桃园结义”、“封金挂印”、“单刀赴会”等故事以说唱艺术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人们认为,关羽千里寻兄是仁之行,华阳放曹是义之举,单刀赴会是信之诚,保嫂秉烛是礼之意。人们把仁、义、礼、信集关羽一身,使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完美。这种对个人品格的推崇,超越了单纯祈求庇护的信仰,成为关羽信仰能在社会不同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根本原因。
人民群众崇信关帝,同样是出于对关帝一生“忠义”的敬慕。早在统治阶级为关羽加封晋爵之前,民间就盛传着有关关帝的各种故事,在群众眼里,关公是一个忠君重义、品格高尚的英雄。后来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推崇,尤其是宋明以后理学思想的深入,关羽又成为维护“三纲五常”的表率,对关帝的信仰与崇拜也更加普遍、深入人心。至此,关帝便成为扶正压邪、佑护众生的神仙,接受千万人顶礼膜拜。
宋明以后,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我国沿海一些地方出现,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无业游民或工商业者,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行会帮会的出现。到了清代,更有一部分人远涉重洋,到海外谋生。在衣食无着、动荡不安的生活状况下,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”成了这些人的一种生活信条,商人们还由此附会出关羽在曹营“上马金、下马银”的故事,并将关帝奉为财神,于是关羽不仅成了他们崇拜的英雄和为人的表率,相互团结的精神纽带,还成了能招财进宝的神仙。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